奇幻新游活动中心



顺为凡,逆为仙,道家逆修原理!

古代养生家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从有到无的修炼:

1. 致虚守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庄子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这种将思想意识活动逐渐淡化、静化、虚无化的修炼,是实现从有到无的重要途径。

2. 观空忘我

道家认为“大道以空为本”(《诸真圣胎神用诀》)。

《常清静经》说:“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通过不断观空的心理运演,可以使自我意识活动这个“有”,逐渐淡化、空化、虚无化,最终变成“形神两忘”的“无”。

3. 凝神气穴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里说:“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得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又说:“心止于脐下曰凝神。”

将杂乱之心变为清静之心,将外向性的杂念变为内向性的正念(无念之念,即正念);将大脑的识神活动变为脐下(丹田)的元神默守,这便是逆修的功夫。

《道乡集》说:“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始曰大定。”《道言浅近》说:“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

《庄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他们都强调要把思想意识活动引导到气息出入上来,让心意轻轻地跟随气息的出入,久之,就能万念归一、一念归无了。

萧天石先生说:“督脉在脊柱中,脊柱之精道而向下行,此乃淫欲之路,精竭必髓枯,故为死亡之路。为使精不下泄,需积精聚气,逆之上行,以还精补脑。”(《道家养生学概要》)这便是逆修的功夫。

如传统的小周天功法,先以意引气沿任脉从丹田下达会阴,再越尾闾逆督脉西上,经夹脊、玉枕西达昆仑,最后倒下鹊桥而至丹田,丹功以此炼精化炁,还精补脑。

《道窍谈》说:“以内息踵外息,以外息踵内息,以息息踵息息。”这便是内外息的关系。这种利用外息带动内息,利用内息引发内气,正是呼吸功能的逆用。

比如丹功中的“气沉丹田”,修习时主体的意念随长吸气时的膈肌下降而缓缓进入丹田,呼时听其自然,久而久之,就有气沉丹田和丹田得气之感,这便是内息的妙用。

“逆人欲,所以存天理;逆人情,所以存道情;逆人心,所以存天心。顺则失之,逆则得之。”(《道家养生学概要》)因此可以说,只有通过逆修,才能夺天地之造化,盗天地之真机;才能“无中生有有还无”(《道家•丹鼎门》)。

本文摄影/王梓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