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新游活动中心



世界名舰之“铁血宰相”俾斯麦号(1)

俾斯麦号战舰(Bismarc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所建造的战舰,是以19世纪有名的德意志帝国首相“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命名,也是历史上第四艘以该首相名字为命名对象的军舰。

俾斯麦号于1930年开始设计,原本设计时即要求超越英德海军协定的规格(标准排水量42000吨,远远超过英国海军条约战列舰乔治五世级的35000吨)。于1940年服役时,和其姐妹舰提尔皮茨号(Tirpitz)满载排水量甚至达到50000吨, 是当时大和以外吨位最大的战列舰(以及比大和还贵的造价)。其主炮采用8门52倍口径(以美英计算标准则为48倍)380毫米/SKC34炮,(在游戏中为其初期装备,也是2014年3月以来新出现的战舰主炮。)。由于德三设计师缺乏经验,俾斯麦级上出现了大量一战时期战列舰的设计痕迹,显得较为落后,例如穹甲防护,垂直的主装甲带,薄弱的上装,战舰首尾的轻型装甲带和(提尔皮茨号后来放弃治疗增设的)鱼雷发射管等。俾斯麦号可以说集中了当时德国的全部力量, 但是由于理念的落后大大制约了她的战斗力。

在同时期所有战列舰中,“俾斯麦级”的舰长是第二长的,超过250米,仅次于“大和级”的264米,但是后者的装甲重量达到了惊人的6万吨,这是德国人望尘莫及的。在装甲总重相差不多的情况下,装甲均匀分布的舰艇的舰长与防御能力是成反比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就属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和英国的“国王级”战列舰进行对比,虽然“俾斯麦级”的装甲重量占比为40%,略高于前者,但是“国王级”的舰长仅为227米,综合来看其装甲布置更为紧凑,实战中的防御能力自然更强。虽然“俾斯麦级”战列舰18700吨的装甲总重在整个二战期间仅次于“大和级”,但受限于德国人采用的均匀分布防御设计,该型舰艇在主装甲带、甲板等多个重要部位的等效装甲厚度均低于英国(国王级)、法国(黎塞留级)的战列舰。不过在副炮防护能力上“俾斯麦级”略胜一筹,其150mm的炮塔顶部装甲和100mm的正面装甲在上文提及的所有战列舰中名列前茅。

俾斯麦号战列舰采取了介于全面防护和重点防护兼顾的设计。俾斯麦号拥有穹甲(即有明显弧度并且延伸到舷侧的穹顶状装甲)和较强的320毫米厚主装甲带构成了较强的舷侧防护,这种设计实际上是让穹甲和垂直装甲共同参与了侧舷方向的防护,而非完全沿袭了一战时的穹甲设计。

但是,穹甲的高度有限,重要设备又不敢布置在穹甲之上的部分,因此这种设计浪费了舰内的大量空间和一些吨位。穹甲之上的上部装甲防御力不足,在远距离交战中穿甲炮弹有可能将上部装甲区击穿,更重要的是水线下区域的防御力也较差。“俾斯麦”号与英国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对战时,被击中后漏油减速伴有左倾和艏倾,最严重时右侧螺旋桨顶端出水空转。相对于主装甲区高度接近6m的黎塞留级战列舰,仅有4.8m的俾斯麦号经常和纳尔逊级一起被称为皮带式主装甲带。(俾斯麦号的设计师之一海因里希·施吕特尔对该级舰的防护布置不满,他曾认为该舰侧舷装甲带应该延伸至更低处。)总之,俾斯麦级的防御体系在近距离接战中效果好,但在远距离炮战中特别是受到高俯角的穿甲弹攻击时,防护力较为不足 。

作为德国海军中毫无疑问的“大腿”级舰艇,两艘“俾斯麦级”的火力配置实在有些不够看。其四座双联炮塔的设置可以说是回归了一战时期的设计实践,在其他国家纷纷选择使用406mm主炮时只有德国人在坚持采用380mm火炮,因为德军当时并没有新型火炮的设计基础。在随后与英国皇家海军对抗时,“俾斯麦级”的火炮无论从射程还是穿透能力上都较为落后,其火炮搭载的轻重量穿甲弹也将其远程打击能力薄弱的缺点彻底暴露了出来。

此外,俾斯麦号的副炮也大多存在问题,尤其是防空火炮上,105mm高射炮火控系统不佳而且射界也有问题,无法射击低空飞机。最为人所诟病的还是37mm高射炮,作为一款30年代的小口径高射炮居然不是机关炮,而是打一发再装一发,防空效率低到令人发指。实际上,俾斯麦号最终之所以沉没,这款37mm高射炮也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在英国海军围剿俾斯麦号期间,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的“剑鱼”多用途战机曾经对俾斯麦号进行袭扰,由于37mm高射炮防空效率低下,导致俾斯麦号被2枚航空鱼雷击中,其中1枚炸毁了右舷的方向舵,使俾斯麦号无法控制方向,最终没能逃出英国海军的手掌心。

然而俾斯麦也并不是一艘没有任何优点的战舰——或者说,其优缺点根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俾斯麦较薄的上部装甲经常遭到批评,但实际上这个设计是与其防护体系紧密相关的:俾斯麦的上部装甲与其布置在甲板下的50毫米甲板装甲,以及纵向的舱室装甲一起构成了第一层防护,虽然较为薄弱,但是这层装甲与穹甲之间有着很大的空间,这使得高爆类武器或者半穿甲弹在穿透这层防护之后能量大幅度减弱,无法击破穹甲。

考虑到英国人的巡洋舰根本不配置穿甲弹而只配置半穿甲弹和高爆弹,俾斯麦虽然作为战舰的防护过低,但却很好地克制了英系巡洋舰,作为“战列巡洋舰”是完全适格的。俾斯麦的水密舱结构设计也很复杂,全舰至少有22个主水密舱,独立水密舱多达数千个(严格来说这也是继承自一战时期德国的造舰传统,虽然过于复杂的结构使得其排水量和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但此设计在抗沉性方面效果还是不错的,甚至创造了一战时的不沉传奇——塞德利茨号),可以有效保护舰体的核心部位。

从这些特性上看,俾斯麦级虽然与同期的欧洲新锐战列舰设计思路迥异,却减小了因为时代的推移而完全被淘汰的风险。而考虑到二战中战斗形式多样化,战列舰间的纯粹炮战逐步减少而航空战的重要性有所增加,俾斯麦的设计方式(考虑到防空炮相对容易增设)如果有条件的话,反倒可以歪打正着地符合与航母战斗群相结合的战术用途。当然在设计俾斯麦时没啥可能考虑到这一点,毕竟德国的航母没人权。而战列舰的防空装备主要作用是驱散敌机而非干涉制空权,至少在这一点在某游戏还是符合历史的。37手垃圾反而不是重要问题,只要能生产新型防空炮就可以替换。